美丽到让人心碎 -《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非常美的书,美到让人心碎。它大约是 “静水深流”,在看似平淡的语句中蕴含着涌动的情感。日式的节制、空寂而又细腻的审美风格可以从中得窥。

读它的最好时光莫过于晚上,缩在被窝里,就着柔和的灯光来看。夜很静,只听到呼吸声,这时,书里的语句便缓缓流淌进脑海,形成模糊的画面,或是轻微的呓语,令人陶醉和叹息。

这个故事令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二是生与死的关系。其实这两个主题在本书中是交错的,不过为了梳理的方便,把这两个主题分开来谈。

**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但是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地狱,我们常常感叹再没有一个人能理解自己的想法了,我就是独一无二的,把自己包裹进坚硬的壳里。泡进独一无二的孤独感里,是折磨,折磨久了,就成了病态的享受。总是一个人,是危险的。但是,和某一个人联结得过分紧密,同样是危险的。直子和她的男朋友木月即是如此,他们因此弱化甚至丧失了和其他社会人的联系,他们成为共生体,但是两人互相支持与鼓励不足够抵御来自外界和自我内心的压力与痛苦,她男朋友首先崩溃了,于是自杀,她挣扎了,甚至把自己送入特殊的精神病养疗院,但是最终失败了。渡边是摇摆在封闭自我和接纳他人之间的,退一步他也很有可能崩溃,进一步则获得救赎。绿子是更为外放的性格,和社会的联结更强。她是相对健康而活泼的,她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同班朋友,和亲人都有正向的联结,她的孤独感,被相对较好地处理了。她知道自己要什么,遇到了渡边,这个包容而温和的男子,就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她获救,也救了渡边。个体生存于世界,实在是太脆弱了,我们需要通过与他人的联结,汲取能量,获得安慰,但又要保有一定的个体感,要与他人有边界的划分。

生与死。

以前有种观点,文学要为人生,文学要有答案。看了《挪威的森林》,发现这其实是有些可笑的。人生哪有标准答案呢?文学所能做的,不过是展现一段人生,展现一种美,让你去体,让你去悟,如此而已。作者有告诉我们生与死的答案吗?没有,他只是向我们展示了,人是如何逐渐学会与死亡共处的。渡边的好友木月自杀了,过了几年,他深爱的女孩直子也自杀了,而在这之前,他努力地想帮助直子逃离向死的漩涡,显然他失败了。他自己的世界,因为这两个重要的人的死,也好像变成一块毛玻璃,与真实的世界隔离。他试图用哲学思考来打破这块玻璃,但是失败了。好友木月的死让他明白,死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就是生的一部分,活着的人要与他人的死共处。而直子的死,则让他明白:“无论谙熟怎样的哲理,也无法消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 痛苦是无法避免的,但只有接纳痛苦,接纳死亡,才有可能真正走下去。生与死,好像阳光与阴影,我们能不要影子吗?除非连光明一同舍弃。

刚才翻了一下豆瓣上的短评,有一种意见是这本书写的就是打着色情擦边球的、男主脚踏两条船的爱情故事。还有的对性的描写很感兴趣,并以为这是这本书的重中之重。

觉得有点好笑,也有点悲哀。这本书是孤独的,忧郁的,它展现的是一个敏感的、善良的男孩的思考和挣扎,它蕴涵了生命的疼痛,绝不仅仅止于简单的爱情故事。关于性的描写,首先我要说,写得很美,一点儿也不低俗下流。而且,性的隐秘性与交流性,也使得描写性,就是描写渡边和他人的关系,描写渡边的内心世界。它作为渡边与他生命中重要女人的关系进展的关键节点,是必须交代给读者的,如果没有这些,情感线索就断裂了,不完整了。

正是夏日,读完,可做一个清凉空灵的梦。